《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印发
文章来源:矿山地质环境网 发布时间:2021-06-24
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《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当前,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面临的形势如何?怎样保护和修复母亲河?6月11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自然资源部、国家林草局举行新闻发布会,就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。
坚持保护优先,自然恢复为主
“生态兴则文明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”。
《规划》称,目前,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,各类自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,稳定性逐步增强,重点生态工程区生态质量持续改善,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,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。
在看到成绩的同时,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提醒,我国在生态方面的历史欠账还比较多,问题积累多、现实矛盾也比较多,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,且面临“旧账”没还、又欠“新账”的问题,生态文明建设仍处在关键期、攻坚期和窗口期,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十分艰巨。
《规划》明确,到2035年,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,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,全国森林、草原、荒漠、河湖、湿地、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,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,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。
吴晓介绍,《规划》提出了“坚持保护优先,自然恢复为主”“坚持科学治理,推进综合施策”等基本原则;将重大工程重点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、黄河重点生态区(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)、长江重点生态区(含川滇生态屏障)、东北森林带、北方防沙带、南方丘陵山地带、海岸带等重点区域,根据各区域的自然生态状况、主要生态问题,研究提出了主攻方向。
“《规划》是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总体设计,是编制和实施有关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,对推动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战略性、指导性作用。”吴晓说。
“一定要让母亲河生态系统得到恢复”
众所周知,黄河重点生态区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,生态系统不稳定。而长江重点生态区也面临着河湖、湿地生态退化风险,水土流失、石漠化问题突出,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,中华鲟、达氏鲟、胭脂鱼、“四大家鱼”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减少,江豚面临极危态势。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。
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介绍,《规划》在长江重点生态区布局了横断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,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,大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,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,洞庭湖、鄱阳湖等河湖、湿地保护和恢复,大别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,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,长江重点生态区矿山生态修复8个重点工程;在黄河重点生态区布局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、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、贺兰山生态保护和修复、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修复、黄河重点生态区矿山生态修复5个重点工程。
周远波表示,自然资源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长江、黄河和海岸带三个重大工程的专项建设规划,来推动陆海统筹、河湖联动这种治理模式落地。
“长江、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,一定要让母亲河生态系统得到恢复。”国家林草局规划财务司司长闫振说,要将过去分散在各个工程的项目资金,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方式进行配置,特别是在长江、黄河以及其他重点区域集中投入,和其他行业部门的生态保护修复举措配合起来,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的目的,确保长江、黄河流域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持续改善。
全面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
《规划》提出,到2035年,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%以上,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。
闫振介绍,2015年以来,我国先后开展了三江源国家公园、祁连山国家公园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、大熊猫国家公园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10个国家公园试点,覆盖面积22.29万平方公里。近年来,我国大力推动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建设,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。
“最具代表性的是这些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旗舰性物种得到恢复,比如东北虎、东北豹、雪豹的种群都得到了恢复。”闫振说,目前,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范围内有27只东北虎、42只东北豹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,监控系统多次拍到一只母虎和四只小虎一同行走的珍贵资料。
另外,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,各个国家公园都建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、管理分局和管护站,管护体系初步建立起来。
闫振表示,今后要实施好国家公园保护修复工程,健全国家公园的保护制度,推动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,出台国家公园设立标准,制定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,推动国家公园立法工作,发挥典型引路作用,推动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。